客觀來說,填海造地對現有地區持份者的影響最細,亦最方便兼最具彈性建造較完善規劃標準的城市和社區。香港是否填海引起極大爭議,即使是確定土地需求與及現時尚欠多少土地的公頃數字,大家都有不同見解。
在地球的另一方,有個由碧桂園發展,位於「新加坡旁」(實際上是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)的「森林城市」。根據提供碧桂園樓盤資訊的香港網站「碧陶居地產」的介紹,這座「森林城市」是「投資超2500億人民幣的未來城市正在建造當中。這個由碧桂園主導的森林城市項目,建設規模相當於半個澳門,承襲了新馬特區的萬千寵愛,契合了中國的“一帶一路”戰略,以“產城一體化”和“立體化綠色智慧城市”的理念刷新了現代城市規劃、建設、運營的新高度,樹立了“未來城市”榜樣」。
圖:碧陶居地產
「森林城市」總體規劃概念由全球著名設計事務所SASAKI 操刀,提出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可持續性方案,由四座填海島嶼組成,四島皆有不同的拉動因素與功能,將打造成為外企駐地、金融特區、創新天堂、旅遊勝地、教育名城、養生樂園、會展中心、電商基地等八大產業聚集地,是可容納幾十萬人口的科技創業之城,也是世界先進的智慧之城。
圖:米筐投資
而碧桂園在位於「一帶一路」的要沖之地打造「森林城市」,致力樹立「未來城市的榜樣」,而其深遠意義,不僅只是打造了一座具有榜樣意義的城市,而且也給國內的資本輸出創造了載體,並樹立了國際產能合作的榜樣。
碧桂園創始人、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是這樣說的:
“我有一個夢想,能有一座城市,那裡的生活非常安全,地面沒有車,建築外牆都長滿植物,全城所有地面都是公園,每個人都可以安心地隨處玩耍、曬太陽、跑步、游泳……”
看到這裡,大家是否以為筆者想為碧桂園 「森林城市」賣廣告?非也!當大家高高興興地購入 「森林城市」的單位後,是否肯定將來的發展會一如樓盤介紹那樣?
有關「森林城市」的佔地面積至少存在四個說法,除了碧陶居地產和知乎的說法較為接近,其餘的資訊差距甚遠,如此不一致的基本資料在房地產市場甚為罕見,準買家務必查清楚項目的實際資料。有關詳情如下:
資料來源
|
「森林城市」的面積
|
佔地近 14 平方公里(即近1400公頃),幾近半個澳門的面積
|
|
佔地20平方公里」(即2000公頃),相當於1/4個香港島的面積
|
|
從原先的1600公頃(即16平方公里),減少到不超過405公頃(即4.05平方公里)
資料來源:
新加坡聯合早報在2015年1月6日就刊登新聞,根據《The Malaysian Insider》報導(而家停刊了),柔佛州環境局通知碧桂園的合資公司「碧桂園太平景私人有限公司」,該公司在新馬第二通道丹絨古邦海域的填海工程將可繼續進行,但發展面積將受限制,只能發展不超過405公頃的地段。也就是說,位於新馬第二通道附近的碧桂園森林城市”(Forest City)發展項目地段,將減少四分之三,能發展的地段占地面積從原先的1600公頃,減少到不超過405公頃。那麼很多廣告中看到的建築,也只能存在廣告中了,是假的。
|
|
填海面積由最初的19多平方公里(即1900多公頃)兩度縮水,直到現在的13.8平方公里(即1380公頃)
資料來源:
其实碧桂园在马来的填海造岛早就开始了,还因为环评问题被反复无常的马来政府停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,复工后填海面积由最初的19多平方公里两度缩水,直到现在的13.8平方公里。(当然碧桂园声称是自己主动缩水的,那就让人看不懂了,为啥规划方案时不缩非要停工改规划缩水,钱多么?)现在经过两年打拼终于填了一平方公里不到,后期顺利的话,填海造岛还需要10多年时间(顺利的话!顺利的话!顺利的话!),正常开发的话楼盘工期又要10年(说所有楼一起盖3年就完工的,自己百度下什么叫融资),算上现在还根本无从谈起的岛上能源,淡水,网络,配套设施问题,还有就是因为方案分割成数个岛屿,岛屿之间的跨海桥。每个跨海桥工期都在3年左右。就算是几个全部上马,工程边施工边解决,最快也得5年。也就是说,这个项目全部的工程完工,最起码也是在25到30年之后(还真是未来之城)。
|
想知當中有關填海計劃的疑團,當然要「閱讀更多」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