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他背後叫人努力工進,力爭上游的理念,並非歪理,也是香港過去的成功泉源之一。
但他卻忽略了,那時候的機會多的是,他們面對的香港,是港英年代的香港,是優良管治的香港。加上那時候,即使賣街邊檔,也可以養活一家六口,還要保送子女到外國留學;到了今天,機會已經逐步減少,加上香港的廉潔、公義、自由等核心價值正在不斷褪色、消減,香港人的向上爬的空間正在收窄。
土地和房屋都是必需品,亦不能以其他東西代替。隨著公屋已減建、居屋已停建一段時間,房屋供應緊張是必然結果。近年樓價急升,跟香港人收入的距離愈來愈遠(除了2008年跌過一次);加上香港中低層打工仔的實際收入幾乎沒有上升過。很多香港人再也不敢追求置業的夢想,因為他們知道,無論如何上進,置業的機會是渺茫的,這是客觀現實,也是權貴們不敢面對、覺得「你死你事」、「事不關己」的恐佈真相。

安居樂業,從來都是社會穩定的必要元素,即使是極權如中共政府,也不得不大量興建保障房,作為主要維穩手段之一。特區政府面對市民居住需求的回應「慢三拍」,令市民逐漸有更大離心。「復建居屋、增建公屋」都聽到大家耳熟能詳,一個負責任的政府,相信會更適切地回應市民的訴求。
若然將未能負擔天價私樓的責任,推卸在年青人身上,並反問他們「何不買私樓?」,性質跟晉惠帝名句:「何不食肉糜?」並無分別。利世民的評論實在自以為是,對民間疾苦毫不了解,更遑論人性最基本的良知了。

要為市民提供生活,除了一間房屋外,還有衣食住行各樣需要,而在香港這些需求都得消費,而消費則從工作產生。若只看見有未發展的土地、農地,就無視香港土地發展的限制、環境情況、市民需要等務實因素,從而「自我感覺良好地」說香港其實是「土地富有」、那些農地「可以發展」,這些言論其實跟「何不食肉糜」沒有分別。
那些人只懂以「由權貴開始」看問題,不懂「從大眾出發」去了解民生,客觀效果就會「讓社會問題坐大,他們就能持續賺取政治資本」。新界(特別是東涌、天水圍)居民的痛苦,那些「住半山、飲紅酒」的政策倡議者又會了解多少?試問香港在產業空洞化(只得金融、地產、旅遊業較發達)的當下,工作機會都集中在市區,新界的居民多半需要花費高昂開支到市區上班,出路又比居於市區的人少,政策倡議者又會將責任歸予誰呢?政府?還是大財團?解決問題,還得從「負責任」思維開始,若然易地而處,從升斗市民角度思考,就會了解怎樣的房屋政策,才能讓市民安居樂業。
其實,每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。而民主、自由的社會,就是要確保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能夠活現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而且成長路上的經歷都有差異,因此每個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都不一樣。若要確保社會的和諧、穩定,就得確保市民享受不同的生活選擇,讓香港繼續多姿多彩、五光十色!
延伸閱讀:
不是缺地,是缺乏適宜發展土地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